Sunday, January 06, 2008

(大盤盤釘篇)



大盤的盤釘是用來連結大盤和曲柄的工具,這五個共重20g,其實也不算重囉。

例如跟Token的Ti版本五顆15g,感覺就沒有一定要換。


不過若是和Token的鋁合金的一比,人家五顆也才8.75g。

(內胎篇)Schwalbe 20"



說到原本speed pro上的內胎,Schwalb這牌子的重量是87g。算是一個常用的法式氣嘴內胎,配上透明氣嘴蓋子,一條大概兩百台幣,不錯的選擇。

之前那條其實沒啥破,但是因為用短小的打氣筒打,把氣嘴給弄壞了!

反正運費就是那麼多,我就一次買了五條!

Thursday, January 03, 2008

(後變篇)Sram X.7 medium cage

後變的更換其實最主要的差異是重量,在換檔的速度上其實和X.7在理論上更順和反應,實際上呢?真的很難去表達,也許心理因素更多。此外我同時換了手撥變速,所以無法確定到底是不是更好,但是重量是最扎實的少了。折疊車的重量輕不輕比起登山車和公路車更為重要,不輕就不好攜帶,不好攜帶也就不想帶,也懶惰折。

因為本來就選定用撥把變速,而sram是1:1 Actuation Ratio,所以當初是想用sram的公路車force後變速器。因為公路車的變速器隨便都比登山車的輕,誰知!不合用,幸好在買之前就發現了,官方網站就提到

幸好沒買錯!好加在^^


這是原本的Speed Pro上面的Sram X.7,仔細看了一下,做工並不是很細緻,材質有鐵的加持下重量239g,真的滿重的。


上面的兩顆導輪重量也不太一樣,一個15g另外一個9g





這是後來換的短腿X.9,重量是204g,和x0間選擇了好久, 最後還是選只有三分之一價位的X.9。這重量比網站上標示的還輕!真是賺到。會選這個大致上是聽蓋仙的網站才決定的,表示和X.0的性能差異並不大,但是X.0可以自己維修保養!

Wednesday, January 02, 2008

(鏈條篇)Sram PC971



這是我老舊的鍊條,Sram PC971是原車配備的鍊條,說起來286g還真的頗重的,所以換鏈條當然就是選擇大家常用的黃金KMC X10SL囉!有人說,九速的怎用了十速的鍊條?當然,這是在爬文一段時間以後才下的決定,因為比較多人反應說在飛輪最大齒片的時候會跳檔,若齒片較小就不會,剛好我最大的也才27T,因此才決定用X10SL的。

鏈條到手以後當然是要先洗過(請參閱KMC的FAQ),原本上面那種黏黏的黃油比較容易黏一堆的灰塵泥土,所以洗的時候我是直接用放在保鮮袋裏面噴上WD40靜置。



大約放置一段時間讓WD40把黏度高的黃油稀釋後記得要繼續換下一個保鮮袋繼續洗,記得聰明點將手伸進乾淨內袋去抓前面一包剛洗完的,大約三次以後再來上齒輪油,若可以先用吹風機將鏈條加熱一下,一樣放在保鮮袋裏面跟齒輪油充分的混合,讓齒輪油充分的滲入各齒片中。

(龍頭篇)VRO X-Ray for Dahon

看到syntace的VRO X-Ray是目前可替換但是感覺比較難買到的部品,當然透過網站的直接購買是可行的,但是價格就不怎麼友善,大概得準備兩千五有找。



重量是70g,若買官方的Ti的螺絲就62g,跟原來的VRO Eco是112g比較差了42g,還真的是滿大的一個差距!這個部件是很多人忘記的一個重要省重部位呀!



Reference
http://www.syntace.com/

(飛輪篇)Sram PG850(11-28T)

原本的飛輪其實並不是不夠用,而是太重(250g?)所以想要換掉。自己騎乘了一段時間發現,11T配上dualdrive的最重(*1.3)時那種實在踩起來非常吃力,因此12T是絕對夠用的。

在輕量的選擇中,考慮了很多加上要耐用,所以像是Token和KCNC的超輕鋁飛輪就只好捨棄了,而且實在是太貴了,此外壽命都大概在3000公里左右。因此在最後的抉擇中選了Shimano的CS-7700九速飛輪。

最新的十速飛輪CS-7800是不能用的,因為我選擇用SRAM的變速器(較輕)。這顆飛輪是強調是鈦的,範圍是12-13-14-15-17-19-21-24-27T。因為買二手的所以相對就便宜了許多!只花不到兩千台幣,重量是178g,這重量真的和網站一樣,不灌水。


這個公路車登山用飛輪還真的滿輕又堅韌的!雖然只有最外面三片齒輪是鈦的。



那這樣的更換後的gear range是多少呢?若配上53T的大盤的話:

L: 53/27*20"=39.3
H: 53/12*20"=88.33

經過Dualdrive的加成

L: 53/27*0.7*20"=27.48
H: 53/12*1.3*20"=114.83

而一般26"的登山車配置 44T/33T/22T 的大盤和 11-34t 飛輪的gear range是

L: 22/34*26"=16.82
H: 44/11*26"=104

這樣比較之下就很清楚,爬山的時候很容易定干,或者硬上就是鏈條斷裂,所以改大盤是很合理的選擇。另一方面來說,在平地頂多就騎慢點(其實也慢沒多少)而不是下車收場。

同樣的,科學化點去做一下一元一次方程式(X是)

X/27*0.7*20"=16.82

X/27*0.7=0.841

X/27=1.2

X=1.2*27

X=32.4

所以大盤得配一個32T的才能完全貼近登山車的gear range...(太小了吧,看來還是先去練一下腿看看這樣夠不夠再來想要不要換大盤齒輪)

(手把篇)Kinetix Double Butted Flatbar for Dahon

鑒於easton ec90碳纖維的避震效果微乎其微和較高昂的價格(我這邊買大概美金100),雖然重量輕,大約99克(也有說是新版其實是109克的,網頁上灌水,要買請買古早版本的)。我就開始搜尋是否有質輕又便宜的產品,後來在X天有看到KREX達陸的鈧合金平把,一支也才800台幣左右,重量大概112-115, 真是便宜大碗,
而且金屬的耐刮,耐壓(相對於碳纖)。



可惜在這邊我買不到,所以只好看其他家的產品。找了許久看到Control Tech Scandium Flat Handlebar,貴了些...大概28美金左右(還得加上運費12),但是還算是輕量的好選擇(115g)



同樣的oval的碳纖版本是125g/25.4mm




實際到貨以後測得111g



那原本speed pro上內建的Kinetix Double Butted AL 7050呢?稍微秤了一下是189g有些重(上面標示185g),所以很快的下決心換了,跟其他部件比起來實在是經濟實惠呀!

(坐墊篇) SDG BelAir SL Saddle for Dahon

SDG BelAir SL Saddle的重量在官方網站標示189g,實際上測得卻是258g,差距69g!!! 若傻傻的參照Dahon網頁上的資訊,那根本就嚴重影響改車的先後策略。舉例來說,若依照原來所寫的189g去計算,跟目前07年的SDG I-fly(145g)比較只有差異44g,但是去秤了一下卻發現是113g,那不換掉這個才傻呢!

Reference: http://www.dahon.com/components/xp/belair.htm

確實網站上的標識差距也太多了點,雖然可能是年代差異而導致配置不同,或者是不同車款有著不同的坐墊,但其實我反而高興這個座墊原來這麼重呢,因為比起其他的例如車身或者綁死的前輪來說,這個替代性還比較好點。

所以這邊是非常可以下手改輕的地方,有圖還是有真相,這座墊是從dahon speed pro 2007拆的。



註記:網站標的是SL,車上配的ST,所以看來每台車,每年配的不見得相同。本圖中的SDG Belair ST系列是增加泡棉量,以達舒適目的。

現在就想買,去官方網站看~145g的就有一個。於是用froogle搜尋一下就買到了。



I-beam坐管確實有其特點處,主因是摺疊車要適合大部分的人騎乘,座墊的調整變成舒適的關鍵,這就是I-beam的其中一個特點,此外在同樣價格的鈦弓坐墊是很難找到同樣輕的。所以雖然規格被綁,但是I-beam有著一般調整不到的各種角度還有前後的位置的優點,我對I-beam的未來還是很期待的。

若去SDG網站看, 他們出的坐墊皮革包覆感好,質輕,也許比不上100g的鈦弓碳纖坐墊(但是不鈦好坐吧?)算是一種在質量和舒適中取中的產品,價位也合理(低於2000台幣)。SDG的坐墊有Bel-air和I-fly系列的(座墊上面有繡),I-fly比較輕是SDG的通則。

07年的speed pro上面放的是Belair的,平常裝在Dahon車上的似乎都沒有碳纖樣式的底座。常常讓我感覺是底艙貨賣不完的拿來賣或者cost down的版本,但是稍微看一下下面的底座有製造日期,有兩個圓圈像是時鐘的樣子的個別標示年和月。

我這款就是塑膠底的(一看就知道, cost down嗎?, 日期還是07年的)......想比起碳纖樣式的背面實在是難看許多。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改車計畫

小弟正在改我的Dahon Speed Pro,看了mobile01,蘋果,和大陸許多網站的文章許久,想說也來自己動手幫自己的小車改造一下。

問題是小弟人在美國,也許東西的選擇性不少,但是很多東西都是台灣製造的,而且美國運費很貴,隨便都要台幣三百。

車子實際上是從ebay買的,新的從加州運來的,差不多八百元美金不到就買齊了,配備也跟網站上的一樣。

目前,我已經把整車都分解了,已經知道所有東西的重量,和可能預備更換的東西。既然是預備要換,那怎麼抉擇哪個要換哪個不換呢?(畢竟資金有限)

我想了想,還是科學化點吧,既然都出國來念書了還靠感覺來改車也太慘了些,而且詳細知道各個部件的重量是很重要的,優點整理如下:

1)決定看看新的部品省了多少重量和花了多少錢以方便做決定要不要換
2)可以決定購買新的部品的順序。例如下個月薪水還沒到,就目前手頭上的三千台幣,先改啥好呢?
3)反過來看自己手頭有多少錢來決定改裝的最大效益, 例如只有資金一萬, 怎樣改最省又輕。
4)也可決定哪些東西要放還是不放,例如大盤塑膠護蓋重50g,要裝上去嗎?
5)距離目標重量剩下多少,要衝嗎?衝哪個好? 例如一個我舉MU SL跟我的SPEED PRO的感覺就差很多,一抬就是感覺輕...所以我的Speeed Pro希望也到達8.5公斤的境界,而不是越輕越好。

小弟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達成這次改車的目的
-------------------
公式: 價錢/少了的重量
-------------------
價錢: 就是你買這個部件的價格
少了的重量: (就是你更新之前部件的重量-更新之後新部件的重量)

舉例來說:

1. I-beam的坐墊若有個100g的精品但是售價5000台幣
少了的重量: 258(SDG Belair ST)-100=158g,計算過後就是每公克31.64元

2. 那同樣有個大盤也是你想換的, 計算後是每公克20元

3. 那麼該如何決策呢? 若簡單考量的話,通常就是先更新大盤先。

當然決策有很多考量(例如部件容不容易買到, 美觀, 衝動),但是錢永遠是一定要考量的很重要的因素,而且是可以輕易"量化"的一個變數。其餘的美觀實在太難去定義了。